黑布林的罚单:曾40-50/斤的黑布林,如今年年卖不动!谁为短视行为买单?

2021.07.16 来源:
今年的水果市场整体比较便宜,很多高端水果也没能卖出很高的价格,而产地价更是“一地鸡毛”,果农直呼没钱赚。


过去,荔枝、樱桃、芒果价格较高,今年价格又迎来了一波下跌,妃子笑已贱卖至5元一斤,北京也才7-8元一斤;而大樱桃产区下降到3-5元左右,其他地区也只有7-10元,比去年下降了15元左右。

最近黑布林刚上市就滞销的消息被传得沸沸扬扬!

当年的黑布林可谓是“高不可攀”,到如今成为万人嫌,它到底经历了什么?


NO.1



颜值高却口碑崩塌


黑布林有很多优势、口味独特,避开了一般李子酸的味道,所以一斤可以卖40-50元,和樱桃地位一样。

刚进入国内时,黑布林的牌面非常大,根本就不愁卖不掉,有多少卖多少。

黑布林其实是由中国李和欧洲李进行杂交培育而生产的,水果重达101g,最大单果重量为200g,成熟后果皮为紫黑色,果肉颜色为淡黄色,且其商品性也非常好。


黑布林果实个头大、品质优、且有着独特的风味成分,产量也非常高,且储运上的优势也很高,深受消费者的认可。

相比传统李子,它在成熟后没有酸涩味,品质很是优良。

黑布林中的维C、维E成分比较高,且钙磷铁等矿物质元素也很丰富,吃起来也能生津消食,其卡路里成分低,不需要担心吃胖。

随着黑布林在网上大火,因此不少果农也引入种植,他们花着高价购买果苗,到了市场中也能卖出高价。

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黑布林口碑就直接“崩塌”了呢?


NO.2



遭众人嫌弃,为何成“黑不理”?


按道理,黑布林口感还算可以,就算产量增加,价格有所便宜,又如何会沦为大众吐槽和嫌弃的对象呢?

真正让其走下神坛的,口碑“崩塌”的原因有两个,一个是早采,一个是欺骗消费者“悲情营销”,结果大家所购买的黑布林,味道很是酸涩,没有半点甜味,且果实比较硬,放上很长时间都不软,里面早就坏掉。


原来,2018年时黑布林产量比较高,且因雨水所致比较酸,那些电商们为了将手里的低劣黑布林卖出去,自导自演了一出悲情营销,利用老农炒话题

结果很多人真的信以为真,纷纷进行购买,结果买回家后发现,其口感酸涩,果实提前采摘,个头比较小,即便在家里放了三四天也还是酸。

就这样,黑布林成为网友们吐槽和发泄的对象,一个网红水果一夜之间直接被“玩坏”,以至于产量高卖不动。


而那些用心栽种水果的果农们,其果实品质还算可以,但却躺着中枪,结果当年就出现了积压,最后只能1-2元低价甩卖。

到了2019年时再次上演“悲情营销”,结果直接葬送了黑布林的口碑,被众人所嫌弃。

大家纷纷吐槽太过于酸涩,不敢再购买,黑布林价格也跌到2元多一斤。

如今,黑布林的市场已变得平静起来,炒作的电商们纷纷离场,早采现象也已基本消失,但黑布林口碑却怎么也回不来,翻不了身。


如今又是黑布林的上市季节,黑布林才不过3元一斤。

而在电商平台,更是出现了10斤12.9元的惊爆价。

NO.3



谁为短视行为买单?


黑布林原本20元一斤,但如今地头收购价跌到1-2元,甚至跌破1元,零售价也跌到3-5元,但就是没有什么人购买,遭到了消费者的嫌弃和抵制,可以说黑布林成了“黑不理”。


不过在其他国家,黑布林依旧是中端水果之一,其口感依旧很棒,仍然是李中珍品。

而我国黑布林口碑的崩塌,两类人要为其“买单”

NO.1

果农


前些年黑布林价格高涨,只要种植黑布林就能赚上大钱,一亩地收益上万元很正常。

如此,果农也开始了疯狂引进并盲目跟风种植,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种上再说。

正是果农们的“短视”、“急功近利”,导致整个黑布林市场“烂市”


如果果农们不被果商的金钱诱惑所吸引,坚持提高管理流程和果实品质,相信其口感还会继续得到大家的认可。

每次黑布林集中上市时,收购价就会跌到1元左右甚至更低,那些果农为了能卖出高价,结果提前1-2个月采摘,为的就是抢占市场。

从而抓住空档期卖出高价,但口感却十分差,消费者吃了后一片骂声,不愿意再购买。

没有消费者买单,那吃亏的自然是果农,果实再便宜也卖不掉,忙活一年到头反而亏损,说到底就是早采的果农害了所有人


NO.2

采购商


如果没有收购商给出高价诱惑,怂恿果农提前采摘,相信果农是不会提前采收的,到时候卖不出去,岂不是亏大了。

至于说收购商为何提前采收,可能有些人解释:“所有果实都提前采摘,不提前的话,黑布林储运难度比较大,可能到了市场就烂掉了,亏损比较大。”

真的是这样吗?

显然并不是,黑布林可在常温下存储2个月,在0-5℃条件下可储存半年。

只是因黑布林提前上市,利润比较高,通常可卖出15-20元一斤,这样收购商的利润高,收益高。


然而,提前采摘导致黑布林口碑烂了,那些果商又自导自演了“悲情营销”,更是让黑布林“烂了”,黑布林可以说已经收到了罚单!

果商的各种把戏,消费者不买单,果实销量低,结果收购商收购了一堆水果卖不动,且就算卖出去了,市场价跌到谷底,收购商的利润也大幅度下滑。

早采的危害很多,消费者是水果链的最后一个环节,水果口感不好,没人会买单,这样果农、收购商都赚不到钱。



希望果农和收购商别有“短视”想法,都能重视口碑、注重果实口感的提升、注重品牌化,相信这个行业还能继续翻身,不然的话将永无翻身之日。

毕竟消费者不是傻子,不会一直为其买单,最后只有果农自己买单。


展位预定

为了不耽误您的参展需求,请正确完成信息填写,组委会将在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,谢谢!

预约参观

为了不耽误您的参观需求,请正确完成信息填写,组委会将在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,谢谢!

我要参展

为了不耽误您的参展需求,请正确完成信息填写,组委会将在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,谢谢!

我要参观

为了不耽误您的参观需求,请正确完成信息填写,组委会将在第一时间与您取得联系,谢谢!

收起

展开